原载于《环球》2017年第26期,经修订
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全球经济向前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促进货物和资本流动、科技进步和科技进步。文明,各国人民交流。 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但一些国家和地区政策内向化倾向加剧,保护主义盛行。 全球经济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全球经济正艰难地从去全球化的挑战中复苏
近年来,全球掀起一股反全球化的暗流。 在发达地区,英国脱欧公投令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难民危机再次引发移民问题上的分歧。 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政策体现了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的交织; 在市场和发展中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南美洲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变数频繁。 虽然现在说全球经济进入逆全球化时代还为时过早,但当今世界面临的逆全球化挑战无处不在,已成为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
作为逆全球化挑战的主要表现,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层出不穷。 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台的保护主义措施越来越多,严重威胁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2017年7月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2008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二十国集团(G20)19个成员国(不包括欧盟) )一共出台了6616项贸易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只有2254项。 其中,美国成为全球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推手。 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美国共出台1191项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居全球首位,占G20成员国保护主义措施总数的18%,比排名第二的多出462项印度,是中国的4.5倍多。
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7年10月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为2010年以来最低。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1.7%,涨幅为2.6个百分点。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进入2017年,得益于一些国家应对内外挑战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全球经济出现好转迹象。 据IMF测算,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为201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最高水平。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4.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前一年;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2.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仍保持6.5%的较高增速。
尽管短期发展前景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仍面临各种风险挑战。 其中,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仍是全球经济环境改善的潜在威胁。 同时,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长期因素也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仍将充满坎坷。
逆全球化暗流难挡经济全球化大势
从长远来看,逆全球化政策面前没有赢家。 尽管一些国家热衷于实施保护主义措施,为自己创造有利的贸易条件,但这些以邻为壑的措施必然会导致其他有关国家采取类似的内向型反制措施,形成只顾自己利益的国际经济政策。自己的利益环境,最终各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在全球化进程中,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障碍,经受住各种挑战。 因此,经济全球化有波折,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会逆转。
金融危机后,尽管保护主义盛行,但国际社会应对保护主义的努力并未停止。 例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G20成员就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达成广泛共识,通过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 作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纲领性文件,《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涵盖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促进服务贸易等七个方面的战略目标,为全球振兴注入新动力。贸易 。 作为全球首个制定投资政策的多边纲领性文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所包含的九项核心原则确立了全球投资规则的总体框架,推动多边投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得益于这些努力,全球贸易和投资规模在震荡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贸易方面,2015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额连续两年负增长,全球贸易实际增速与全球经济增速之比屡创金融危机后新低。危机。 2017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和2016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分别下降13.5%和3.3%; 扣除价格因素,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与上年相比增速仅为1.3%,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实际增速。 进入2017年,全球贸易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双双回升。 2017年9月,世贸组织将2017年全球贸易实际增速预测由此前的2.4%上调至3.6%,其中亚洲贸易增速遥遥领先。 从贸易额来看,2017年上半年,亚洲出口同比增长7.3%,北美和欧洲也分别达到4.9%和2.6%; 同期,亚洲进口同比增长8.9%,增速第二的北美同比增长3.9%。
在投资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大幅下滑,增长乏力明显。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10年,全球FDI流入量年均增长率为20.2%,而2008年至2015年,全球FDI年均增速仅为0.8%。 继 2015 年同比激增 38% 至 1.76 万亿美元后,2016 年全球 FDI 流入量同比下降 2% 至 1.75 万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7 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17年将增至1.8万亿美元左右,2018年将继续增至1.85万亿美元,并继续刷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中的角色
在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之际,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不断创造推动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以开放理念对接全球化根本要求,以互联互通夯实全球化基础,以市场导向盘活全球化动力资源,以互利共赢消除全球化负面影响-双赢的结果。 实际结果已经显示。 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有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夯实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基础,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
当前,各国政策难以形成推动全球化的合力,与它们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不无关系。 4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联动和协调不断提升。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中40多个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 与中国开展制度化产能合作的国家有30多个。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条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对接,推动建立相关地区和国家间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国家通过一系列建设项目和项目。 设施网络。
投资贸易合作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逆全球化挑战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稳步推进。 目前,中国已与3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与格鲁吉亚、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东盟,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合作协定谈判取得积极成果,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多边和诸边经贸协定谈判。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框架。
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阻碍互联互通顺利推进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制约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为扩大金融一体化,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和路”建设,积极推进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多边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截至2017年10月,亚投行已累计为“一带一路”11个国家的2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34.9亿美元; 投资已超过40亿美元。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民心相通涵盖文化、教育、科技、人才、媒体、青年、妇女、旅游、卫生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民心相通不断夯实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基础。 为鼓励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每年向有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广东、甘肃、贵州等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 中国将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 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 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10亿美元资金支持; 未来三年,向参与“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少于6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总之,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甚至引领者之一,不断推动世界各国进入互利共赢的轨道。共同繁荣。 这既是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全球化的最终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