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在古代也是中原地带,有山有水,人杰地灵,孕育出许多能人异士。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历史上有很多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里出生、成长,其中最负盛名的想必应该是有“南阳五圣”之称的:“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单拆开一个在我国现今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存在,这五人不仅是时代的先驱,所作所为皆有功于当代;同时还为推动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久负盛名的他们都有哪些历史贡献,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一、奠基兵家,灭商兴周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对于不少读者朋友们都是朗朗上口的,“谋圣”姜子牙,也被称为姜太公、吕尚的他是周文王姬昌的首席智囊,就连周武王都要尊称一声“师尚父”。然而姜子牙的运气并不怎么好,虽然先祖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然而到他这辈时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因此姜子牙很早就出门谋生活,他做过屠夫、开过酒肆,聊补无米之炊,尽管胸怀大志,学习过许多富国强兵之术、兴国安邦之道,但苦于没有机会,浑浑噩噩活到了七十岁还一事无成,眼看大限将至,一个人的到来让姜太公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这个人就是急需人才又受到商纣王打压的西伯侯姬昌。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姜子牙与姬昌坐而论道,相谈盛欢,想想自己出猎前的占卜“所获非龙非 ,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姬昌更是喜出望外,不仅将姜子牙迎接回都,还拜他为太师,姜子牙就这样成为了姬昌的首席智囊。姬昌想要推翻无德的商纣王,但姜子牙劝说他稍安勿躁,并辅佐其积善修德,明道行仁,与不施仁义的商纣王形成鲜明的对比,“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然而还没实现霸业姬昌就去世了,其子姬发即位,姬发想要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于是继续和姜子牙谋划,隐忍多年后决定发兵攻商,同时想看看诸侯中响应程度,年迈的姜子牙甚至亲自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诸侯云集响应,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但姬昌认为还不是时候,班师而还,静候佳音。
机会终于来了,两年后,商纣王处死了颇有贤明的宰相比干,囚禁了仁者箕子,纣王失心于天下,姜子牙觉得此时是最好的机会,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大军进发朝歌,尽管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甚至不少大臣都认为商纣王余威还在,不能讨伐,但姜子牙力排众议,并亲率大军猛攻商纣王的军队,看着年迈的“师尚父”都如此勇猛,姬发与众将士备受鼓舞,再加上牧野纣师倒戈一击,商纣王大势已去,商朝灭亡。周朝的建立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序幕,象征着奴隶制度的顶峰,甚至可以说没有周朝,中国还将处于人吃人的原始野蛮的社会,更没有周公旦与起到教化作用的“周礼”来让华夏民族摆脱愚昧的生活习性了。
二、忠武一生,鞠躬尽瘁
“谋圣”诸葛亮,其一生令人敬佩,也叫人叹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最真实的写照,而北伐未果,病逝五丈原可以说是其最大的遗憾。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才,然而并未遇到明主,因此他躬耕隐居,“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终与诸葛亮相见,两人一见如故,尽管不曾出门,但诸葛亮却将天下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隆中对》所提出的设想更是为蜀汉奠定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此后诸葛亮随刘备与孙权联手大败曹操,又建议刘备趁曹操败退北方,平定荆南四郡,此后诸葛亮便一直坐镇后方,为前线不断输出粮草与士卒,其内政之才不下刘邦的首席功臣萧何。
在荆州丢失,关、张二将身陨,时日无多的刘备将诸葛亮唤至榻前,将国家大事全部委托给诸葛亮,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一番肺腑之言让诸葛亮痛哭流涕,也让他决定以死回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为了完成刘备的心愿,诸葛亮夙夜忧叹,北伐曹魏才能打开蜀汉被动的局面,因此诸葛亮上奏一封《出师表》,内容诚恳,就连后人也无比动容,“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时不待人,诸葛亮最终累死在北伐上,没有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伟大理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歌可泣,为忠良之表率。
三、助越灭吴,富又散金
“商圣”范蠡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此人同样怀有治国理政的大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早年也不得志,他出身平民,所在的楚国只有贵族才能入仕,愤懑不平的范蠡转身投靠了越国,与越王勾践一起入吴为质,三年间共受辱,后来帮助勾践成功灭亡吴国,还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遂成霸业。
然而范蠡却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离开了越国,原来他早已看穿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因此不辞而别,乘舟出海逃至齐国,范蠡慕伍子胥的忠悃,叹为夫差所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在齐国富甲一方,齐王赞其才,以相国之位委以重任,但范蠡不以为喜,“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这都为世人所得意之事。但久受尊名,不详啊!”就将在齐国所赚取的钱财四散一空,弃官离齐。后入宋,范蠡化名“陶朱公”,专事经商,致资累巨万。
四、敏而好学,独具匠心
“科圣”张衡出身世家大族,他本人也极其好学,少时有“神童”的美名,其一生“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令世人称赞。张衡有许许多多的成就,最具盛名的便是“浑天仪”和“地动仪”了,两者均为世界最早出现的相关仪器了。同时张仪还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两部天文学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浑天学说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行星运动规律、月食的成因,令后人瞠目结舌。此外张衡的文学与艺术的成就同样不菲,在文学方面,他善写诗、赋、铭等多种文体,所著的《两京赋》被誉为“长篇之极轨”;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称其为“全才”一点都不过分。
五、医者仁心,妙手回春
张仲景为“南阳五圣”之一的“医圣”,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他选择了与前四人完全不同的道路——医者。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那时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的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重要的还是瘟疫的肆虐,张仲景所在的家族也算是地方大族了,然而不到十年,全家上下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想想看,世家大族尚不能根治瘟疫,那些普通老百姓岂不是更能生存下来。
医者仁心,张仲景痛心于瘟疫之灾,为此学习医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张仲景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平凡又弱小的生命。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专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南阳五圣”的成就可谓非常之大,若无姜太公,周灭商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若无诸葛亮,蜀地不知何时才能“沃野千里,富足一方”;若无范蠡,世界要少了很多经商之道;若无张衡,不知华夏民族何时才能拨开云雾,一探星空;若无张仲景,不知还有中华大地上还有多少生灵死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瘟疫,五人成就之大,无愧“圣”者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