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屯田种稻,为小站稻的种植奠定了基础。早在宋、辽对峙时,曾任沧州节度副使而“实专郡治”的何承矩,率先提出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宋太宗赞同何承矩的奏议,命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实施屯田。元代,在直沽之沿海口一带,又继续进行了屯种。
到了明代,大力发展了这项活动。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派功臣亲兵,大批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弘治元年(1488),丘浚又提议,将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化斥卤而为良田。而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户部奏天津巡抚万世德天津开田一事,将环海荒 田地,从静海至直沽、永平等处,并谕远近军民人等,每自备工本尽力开种。
转眼间汪应蚊任天津海防巡抚,对葛沽、白塘口诸田尽汙莱表示关切,并于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募民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在此基础上采用江南围 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高所贵”10个字命名,即人称“十字围”。
围 田的格局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广各一丈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水涝。(堤)高厚各七尺,又中间沟渠之制条分缕析。”十 字围均在海河右岸。在此环境下利用江河潮汐进行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盐分降低适合低洼及地表水丰盛地区植 稻。
当时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因修历书,为朝臣所不满遂托病来到天津。他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先后四次屯 田调查访问,将开垦 水利 荒政三方面实践及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在他初至 津 南 大面积稻 田荒废之后,他将引入优良 稻 种并采用 围 疗法防涝,同时利用 海 河 水备旱。他还通过试验发现,一般高仰土可同时栽棉和稻,而非传统轮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地肥沃程度并减少虫螟害虫问题。
最后,当百万难民流向京城后,再次出现了大量土地被投入农业使用的情况。这促成了更多关于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新兴农场的问题得到探讨,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不同类型农场管理方法,如官 种佃 种 民 种 军 种 屯 种 等,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土地使用效率的问题,并且确保国家能够从这些新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中获得最大收益。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官员开始尝试通过教育来提升他们的人口质量,他们设立了一些特殊学校,让学生学习如何经营自己的农场,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也能让他们有机会考取秀才或进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