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大全徐光启与十字围稻田的人物故事(图)

0

明朝全盛时期的屯田制度与徐光启的农学贡献:从小站稻到十字围田耕作

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得到了屯田制度的大力支持。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就提出了在“缘边”区域(今津南一带)进行屯田种植的想法,这一建议后来得到宋太宗的赞同,并被实施。这一制度在元代得以延续,尤其是在明代达到鼎盛。

明永乐二年(1404),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大量移民至津南开荒种稻。弘治元年(1488),丘浚又提出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使斥卤成良田。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由天津巡抚万世德主持,在沿海一带成功招垦荒地,让军民共同备工并获得印照,世为己业。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将葛沽、白塘口等处荒废土地整理出来,并实行了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更多地方。

所采用的耕作方法是江南围田之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高贵”命名,即“十字围”。这种方法适用于低洼或地表水丰富地区,因而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他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先后四次参与屯田工作,对开垦和水利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总结的心得体会以及实践经验,被收录于《农政全书》中。在他看来,“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但通过他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将南方优良稻种引入北方种植。

徐光启还注意到因地制宜,把长江流域的一些经验推广给北方,如采用一种叫做“一水二旱”的倒茬种植方式,这样既节约用水,又能改善土壤质量,还能防止病虫害。此外,他也研究如何改造盐渍土,并强调因地施肥的重要性。他分析说:“近海重碱之地,不宜初开时立即栽稻,因为洗去盐分需要时间。”

随着战乱和百姓迁徙增加,天津再次成为重要的地方之一。在此背景下,再度出现了一股屯田热潮。张慎言提出了关于天津屯田的奏议,而卢观象则进一步发展了这项技术,为其他人提供了模范示范。此外,有人还提出了不同的开垦方案,如官种、私佃、私自经营等各式各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董应举获准经理天津至山海关所有事务,并成功将流民安排在各个地点进行农业生产。他购买了大量闲置土地进行农业利用,在小站周边建立起大片面积的小麦和豆类园艺区,同时也继续推广小站稻 田耕作模式,其结果极为显著,“积谷无算”。

此外,还有一位名叫左光斗的人试办了一项名为“屯学”的项目,让学生们学习农业知识并参与到实际生产中,他们每人得到100亩土地,每亩收取1石租金。而且,如果他们考上了秀才或更高级别的话,他们可以继续留下来继续学习,从而取得功名。这项计划非常受欢迎,大幅提高了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使得整个地区景色焕然一新,就像江南一样美丽迷人。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