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原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期的重臣与学者。自幼丧父,他游学四方。在建文帝时入仕,被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后,他被迁为太子侍讲,并辅佐明仁宗升任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担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其中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以其“学行”见长,曾先后主持修纂《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等史书。
早年经历
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不幸在一岁时失去父亲,其母改嫁罗性,因此他一度改姓罗。随着母亲回到家乡德安,他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并恢复了本姓。在建文元年,由于王叔英的推荐,他进入翰林院担任编纂官。
身处宫斗
永乐六年,当朱棣北巡期间,他与蹇义、黄淮一起留守南京辅佐太子监国。在这段时间里,他多次因言辞直率而受皇帝器重,但也因为对待权谋不够谨慎而受到牵连,最终被迫下锦衣卫诏狱。但最终得以释放。
仁宣之治
当朱棣即位成为明成祖之后,杨士奇继续在内阁中发挥作用。当仁宗继位成为 明仁宗后,再次得到重用,被晋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并且参与修撰《明太宗实录》。他还多次上书劝阻过度繁忙的朝政,使得清廉正直的大臣们得到尊重和保护。
晚年的忧虑患病
由于儿子的失误事件,而不得不自请致仕归乡,此后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最终在正统九年的春天去世,以八十高龄葬于北京市西山碧云寺附近的私墓。这位深受敬仰的大臣,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