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代士大夫偏见误国案例分析以杨继盛为中心的探究

0

《明代士大夫偏见误国案例分析:以杨继盛为中心的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类人物,他们既有学问又忠于国家,但往往因头脑僵化、教条化和片面性而导致政策上的失误。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便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案例。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并逐渐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盟主。由于元帝北逃,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不稳定,贸易交流受阻。单一畜牧业使得蒙古族人民陷入困境,而生齿日繁,用度日增,大多数手工业极不发达。要想得到汉地物资,只有两种方式:贡市贸易或抢掠。

俺答采取了求贡策略,因为这是一种成本较低且收获可能更高的手段。他派使者石天爵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并表示愿意严惩抢掠过汉人衣粮的部下,将抢来的东西归还边臣们支持同意通贡请求,但嘉靖皇帝最终打回去,让兵部再议。此时兵部的大调子转变,对俺答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请贡不可信,因此决定出边追剿绝彼通贡。

此后的故事重复了好几次,无论是使臣被杀还是运气好的,都无法过关。在一次事件中,俺答率军进犯大同,被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买断,不让他攻打宣州,这让俺答移兵东向攻击蓟镇,最终破敌并至北京城下。这是自开国以来第二次围攻北京,是“庚戌之变”。

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出当时士大夫对外交问题的偏见和错误判断。杨继盛等反对开马市,即便奸相严嵩也看出了败局,而徐阶却提出了缓兵之计。一方面要求退出塞外再谈判,一方面加紧召集勤王兵马巩固防务。这次庞大的战争活动虽然未能持续太久,但双方对于突然出现和平都有些适应不过来,最终由一个小插曲成为了拒绝继续贸易的大论据。

战争又持续20年左右,使得仇恨加深。但最终解开这个“戈登结”的,是隆庆四年的一个桃色事件。当把汉那吉投奔明朝,这成了争取和平契机。而王崇古、方逢时联名奏请接纳,把汉那吉作为筹码,与俺达到成长期和平关系,此乃上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代需要更为开放、包容与智慧的时候,一些士大夫却因为固守传统观念而错失良机,这无疑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思考空间。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避免简单化思维,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来审视事物,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以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