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宰相之争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历史大戏

0

在这场古老而戏剧性的权力较量中,内阁制和宰相制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明朝的建文四年(1402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内阁成为了皇帝咨询的重要机构,其权力逐渐增强,成为行政中心。在这个时期,辅臣的人数不定,一人至七人不等,他们外出办事,并以“阁部”自称。

起初,大学士仅具顾问身份,而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学士的地位日益提升,在明仁宗、宣宗时期尤为显赫。到了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的崛起,使得内阁真正成为决策机构,它们甚至能压迫六部。

尽管首席大学士拥有提案权限,但他们依然需要通过太监传递批准。这就好比丞相时代一样,但是必须与太监合作才能掌控大政,如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中的产物。它经历了频繁变化,是君主对抗官僚系统发展必然结果之一,即皇权与相权之间不断斗争。

从制度上看,宰相地位仅次于皇帝,但其权力完全依附于皇室。而君主既不能没有宰相,又怕他们力量过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历史上,不断出现用近臣或太监来牵制宰 相,再或者由内部太监代替,或是将职责转移给外部人员,这就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变迁规律所在。这导致了一个现象:宰 相名称、员额、职责和影响力的不稳定状态。

最终,在洪武十三年的改革下,由朱元璋废除丞相并实行内阁制,这一变革极大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央官署结构。清朝则进一步淡化了宰 相的作用,将它们更换为军机大臣、总理、大臣,以至于最后形成了一种集体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在清王朝灭亡后,这个时代也画上了句号。

两者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宣示有决定性的大权,而助理则缺乏实际行动。

宣使者虽然领导百官效忠但也有某种程度上的限制;而助理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影响力。

相同之处,则包括:

都为国家服务且受命于天子。

两者都不能左右天子的决策,只是在辅佐之列。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