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提起宋朝为何军事疲弱,往往会联想到“重文轻武”。然而,历史上并非只有宋朝重文轻武,明朝同样也注重文化发展,但就军事实力而言,明朝显著强于宋朝。这主要是由于两代对待军制的不同,以及人选问题。
两代皇帝给人的印象迥异。宋朝的皇帝给人留下了一种文弱形象,比如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其部队遭遇失败,而辽国即将逼近都城。尽管寇准试图动员他去战场鼓舞士气,但他仍然拒绝,只想迁都避祸。直到寇准坚持不懈,他才被迫前往,最终导致了胜利。此举虽出自必需与敌方谈判,但这一点未能改变其过于怯懦的形象。
相比之下,明代皇帝则显得更加强硬,如明英宗朱祁镇,即使不受欢迎,他还是亲征,这在宋代中期皇帝中并不常见。甚至正德皇帝,即便群臣反对,他依旧坚持要上战场,并取得了胜利。这对于后世对明朝军队的印象有着积极影响。
再者,对于被俘的问题来看,虽然两位清平二王也是昏庸无能,但他们一生未曾返回故土,其影响深远。而明英宗朱祁镇虽然也被俘,但地点是在战场,不是像靖康二王那样,被俘在自己国家,都城内,这一点让情况略好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两个时代所采取的军制策略造成了差异。在这方面,宋朝以分权为主,其中权任轻而法制密,使得发兵和调兵需要经过复杂程序审批,无论是枢密院还是三帅都无法决定重大行动。此外,将领频繁更换,加剧了指挥上的困难和灵活性的缺失。而且,因为将领更换频繁,将士们不知道应跟随哪位将校,以何种作战方式;将校也不了解手下的勇士们谁能战斗到底,从而导致各自独立,不相互支持,这如何能够有效打赢战争?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使得文官的地位提高,他们担负起高级职务,与实际作战无关。在这种制度下,没有真正掌握指挥权的人物,而那些拥有决定性决策权的人则是既软弱又缺乏实际经验的大臣或太监。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问题、缺乏效率、不可持续的体系,让后世认为宋代军队力量不足以维护国家安全。
总结来说,由于这些因素合成,就形成了现代人对于两代帝国之间巨大差距的心理认知:从政治结构、领导风格到日常运作,每一环节似乎都是为了展示一种不同的治国哲学和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