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的反复事件过程:朱常洛与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
在明朝,国本之争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数朝臣大力支持皇长子朱常洛。然而,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对郑贵妃及其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倾心至深,有意将其立为太子,但遭到慈圣皇太后和大臣们强烈反对。
这场国本之争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尾。在此期间,流言四起,指出神宗曾在大高玄殿祷神盟誓,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承诺封缄于玉匣中,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于稳定政局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由于这些流言影响,大臣们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他们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积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将矛头直指郑贵妃。此外,在万历十四年首辅申时行上疏列举历史先例,如英宗二岁、孝宗六岁被立为皇太子的例证,要求册立东宫。
尽管如此,当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人再次提出册立东宫时,被明神宗降旨处罚。而后又有南北两京数十人上疏申救,但都被置之不理。大臣们仍然坚持要求册立东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甚至开始直接质疑主张隐私生活放纵的政府政策。
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二日,上奏官员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之礼,即一并封予三个儿子的王号,以待选优者继承帝位。这一提议引发了新的波澜,因为它似乎暗示着未来的帝位继承人的合法性尚未确定,从而加剧了国本之争的紧张气氛。最后,这一提议因受到各方批评而作罢,只留下了一段政治斗争史上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