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明朝的“夺门之变”事件被视为一场皇权更迭的典型案例,其成功原因引人深思。尽管这次政变并未伴随着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却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皇位交接。那么,为什么“夺门之变”能够如此顺利地取得成功呢?有人认为朱祁钰不配位,这是他失去皇帝宝座的关键原因。但这种观点依据的是朱祁镇复辟后发布废帝诏书中的指控,其中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但这些指控往往带有强烈目的性和个人恩怨色彩,因此可信度并不高。
事实上,“夺门之变”的重要原因与皇位继承问题紧密相关。朱祁钰当初被拥立为帝,并非完全符合礼法,他为了使这种非正常的皇位继承合理化,在登基时册封了年仅二岁的小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意味着等到百年之后,皇位将会转回到他的家族手中。
随着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感受到了独特的权力体验,便决定保持自己的权力,并尝试将皇位继承留给自己的子孙。在景泰三年(1452年),他废掉了侄子的太子位置,将自己的独生子朱见济立为太子,同时废黜原配妻汪皇后,改立朱见济母亲杭妃为新任宫女。此举严重损害了他的威望,最终导致自己无果而终。
由于私心驱使,一意孤行以及使用酷刑压制反对者,使得朝廷中的大臣对他感到愤怒。而且,由于没有确定的人选作为储君,一些失意的大臣开始秘密策划推翻他。主要策划人石亨曾是北京保卫战英雄,但因贪婪与另一功臣于谦决裂,而决定铤而走险拥立太上皇复辟,以重新开启职业生涯。
司礼监大太监曹吉祥也有野心,都御史徐有贞则因为主张南迁遭冷落,而杨善则因迎回瓦剌人陷入停滞期。这群满腹牢骚的大臣聚集一堂,不久便形成了一场颠覆景泰朝政局的地动山摇阴谋。当时石亨及曹吉祥控制京城军队,而徐有贞及杨善掌握都察院,他们几乎占据中央政府三驾马车中的两架,因此在“夺门之变”中几乎无需流血即能完成政局变化。
景泰帝费尽心机却最终自食其果,被埋没于自身挖出的坑里,是一个令人唏嘘且让人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