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成祖这个称号,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而明太宗这个称号则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甚至不为人知,就像唐太宗和宋太宗那样出名。其实,明太宗确实存在,只不过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究竟是如何改变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什么是明太宗。在朱棣去世后,他被赋予了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为“太宗”,并被安葬于长陵。因此,在翻阅《明实录》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查找的是没有标注为“成祖”的朱棣的记录,而应该查看的是《太宗实录》。
既然朱棣的庙号本应是明太宗,为何现在几乎无人提及他而普遍称呼他为明成祖?这与他的后代——嘉靖皇帝有关。嘉靖皇帝对朱棣的庙号进行了修改,使得今天我们更多地认识到朱棣作为明成祖。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如此久远之后再次更改一个已经确定的地位?
嘉靖皇帝其实是武宗堂弟,由于武宗无子嗣,他才有机会继承王位。而且,虽然他最初从藩王登基,但正因为这样,他有着强烈的主见,不愿意完全依赖大臣们。他认为君主应该独立作决断,而不是与臣子商议,因此在即位初期爆发了大礼议之争。
大礼议之争主要围绕着是否改变父母关系的问题展开,即杨廷和、毛澄等旧臣们希望嘉靖认定自己父亲(即前任武宗)为自己的父亲,从而使两人的关系由堂兄弟转变为亲兄弟。但嘉靖坚持原来的家庭结构,这引发了矛盾。这场斗争表面上看似家族内部纷争,其实却是一场权力斗争。如果嘉靖屈服,那么以后他将难以掌控这些权力的核心人物,最终经过三年激烈辩论,大礼议以杨廷和辞职告终,宣告嘉靖胜利。
尽管如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嘉靖还进一步修正了一些历史纪录,比如尊奉父亲神主,并给自己母亲加上了新的尊称。此外,由于世系发生变化,以增强其自身地位立场,在1538年又一次更改了元朝最后一代征服者忽必列·蒙哥(Chengiz Khan)的名字,将其重新命名为忽必烈(Kublai Khan),并将元朝改名为清朝,以此来建立一个更加合法化的帝国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行动最终导致了对早前的历史记载的一次性大的调整:原本应该属于 明 太 宗 的 庙 号 被 更 改 为 成 祖,从而形成今天所说的“由于晚年的某个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更改历史”这一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习惯性的把曾经被视作 明 太 宗 的 朱 棣 称呼成了 明 成 祖。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今日几乎不再提及 明 太 宗 而普遍使用 “ 成 祚” 一词的时候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