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文士们的爱好食物的故事中,有一段特别令人感慨的是,他们对待饭食的态度。一般而言,文人心灵敏锐,对于吃和不吃都有着强烈的情感,但在那个时代,却似乎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他们乐于接受他人的款待,不仅如此,还显得尤为豪放大快。
据说,那时候的一些文士们,即使家里有钱,也喜欢去别人的家里蹭饭。他们会参加各种派对,每次都是以宾客身份出席,无论是财主家的宴请还是缙绅间的小聚,都能见到这些文人轻松自如地享受着美酒佳肴。
有一位名叫王伯稠的人,他考过一次科举没中后,就选择了不再复读,而是全心投入到写诗和混迹酒局中。他对于派对总是那么热情洋溢,即使没有邀请函也不会介意,只要有人摆开筵席,他就会带上自己的肚皮,一起大快朵颐。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名叫林春秀的自由撰稿人,他虽然穷困潦倒,却非常喜欢喝酒。一天没喝到酒,就整个人变得有些失常。在他的朋友郑铎那里,他总是大醉狂骂,但郑铎从未生气,而是一直给他准备好的“云波”杯子,让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享受这份友情。
在那个时代,商人们与文人之间存在一种奇特的关系,商人们赚了钱之后愿意与文人分享,这让文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而那些像毛晋这样的书商,又兼具文学才华,他们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此外,那个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新风格:民间养士。因为国家不再养士,所以民间开始承担起这一责任,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民间养士。
可以看出,在晚明时期,尽管官方可能并不认可或支持这种行为,但在民间却流行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即便是贫穷的学者,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获得食宿,这种方式被认为比依赖国家更为可靠。这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侧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