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明朝开国元勋中最终被处决的宰相。他的故事与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宦官专权的悲剧紧密相连。胡惟庸出生于濠州(今安徽省定远县),具体时间不详,但他在朱元璋起兵时就已成为重要人物,并随其征服大江南北,最终成为明朝开国功臣。
早年,他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太常卿和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在洪武六年,他被提升为右丞相,并在十年后再次升迁为左丞相,成为了百官之首。但随着权力的增大,胡惟庸也变得骄横跋扈。他擅自决定人事,对己有利的奏章不报,对己有害的则匿而不上。许多官员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进贡,以此博取他的欢心。
然而,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当时,有人指控他谋反并诬陷其他高级官员,而朱元璋对此深感不安,因为这让他想到了元朝末年的教训,即宰相过度专权可能导致国家动荡。此前,朱元璋已经对各省机构进行了改革,并限制了中书省的权力。
最后,在一系列事件和指控之后,胡惟庸及其一些支持者遭到处罚,其中涂节、陈宁等人也因此牵涉其中。他们因“枉法诬贤”、“蠹害”罪名而死。而且,不仅如此,一些曾经受惠于胡惟庸的人,如李善长、陆仲亨、费聚等,也因为与其有关联而受到株连,被杀或追夺爵位。这场所谓“胡党”的清洗导致三万余人死亡,将近半数是功臣宿将。
此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制度结束,从此以后,无论是哪位皇帝,都不会再设立这样的高级行政职位,而中央集权则得以进一步加强。在这个过程中,“明初四大案”中的另一桩著名案件——徐达案,也成了这一政治风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