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乘坐列车穿梭于北京站时,我们总能从窗外的车窗望去,看到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内城东南角楼,唯一留存至今的内城角楼。如果回溯到一百多年前,当你站在这座角楼上向外看,你会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那里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出口的一处重要地点。向着城内看,也是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小“泡子”串联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北方人称之为“泡子河”。
说起角楼,它们让人们想起故宫城墙上的四座奇异建筑——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这些建筑不仅结构奇异而又和谐美观,更是中国古建筑中极品代表作之一。实际上,在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仅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楼最大。
随着岁月流逝,其余七座角楼或毁于雷电与战火,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中被拆除。现存内城东南角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永乐皇帝修筑北京城的时候,由于限于财力、物力、时间,“月城、樓铺之制多未备”。到了正统元年复命修筑京师九门 城垣完工。
此后历代,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地标进行了多次修缮,如乾隆皇帝就曾对所有 城垣进行大规模修葺或重建。在2000年的春天,一位名叫查尔德的德国摄影师拍摄了两张照片,这些照片展现了一幅北国水乡美丽画卷,如果不是画图中的内城东南角楼和巍峨的北京市墙,我们还以为是在苏州水乡呢。
漕运是元朝至清朝最重要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人口迁移方式。明清两代,大量漕船从南方沿海路或陆路抵达通州张家湾,再或者直抵朝阳门码头。在元末明初及清初,大部分漕粮改用机动船及铁路列车运输,结束了跨越五百年的漕运历史。
由于人口激增与城市建设,不幸的是,上世纪末期的大部分古迹遭到了破坏,最著名的是1965年地铁1号线建设期间拆除的大片原址。但令人庆幸的是,一些遗迹得以保存,并开辟为公园,让现代人能够再次体验当年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