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衙击鼓最初并非鸣冤之用,实为官员下班信号。然而,在没有检察制度的时代,官员如何审理案件?百姓又是如何诉求正义的呢?在我国,这一职能由检察院承担,它对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罪进行侦查,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和监督。在那个无法治监督的年代,打官司似乎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敲击鼓槌寻求正义的情景,但事实上,这种场景并不普遍。敲打鼓槌实际上起初是为了宣告县太爷下班,就像现代的下班铃声一样。而到了明清时期,这只鼓才被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百姓申冤。晏晶指出,在清朝,老百姓如果有重大冤情但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得到昭雪,那么他们可以通过击打这个“登闻鼓”来向上层官府或权贵请命。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随意诉说自己的不满。在封建社会,一位媳妇想要告状于公婆,她需要宗族中的其他成员陪同。这是一种对年轻人诉求权利限制,以维护家族之间的尊卑秩序。而在古代开庭时,用刑也是合法的手段之一,用以逼迫罪犯供出真相,如笞刑这种轻刑就很常见。
法院虽然公开审理,但判决往往不仅仅依据法律条文,还会考虑当地人的感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一旦判决不满,当事人只能向更高级别的官员如分巡道或知府投诉,而这些人物扮演了检察机构未建立前的一些角色。
直到1906年,我国才正式引入了近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当时的大臣们提出了变革政制必须先改定官制这一主张,最终导致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的颁布实施,从而系统地引入了日、德等国为代表的法系检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