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前所设的鼓原本是用来宣告县太爷下班的,相当于下班铃,到了明清时期才作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写诉状的百姓鸣冤使用。在没有检察制度的古代,官员如何审案?老百姓又是如何打官司的呢?
在我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监督等职权。那么,在没有检察制度的古代,官员如何审案?老百姓又是如何打官司呢?
击鼓不为鸣冤,是县太爷下班铃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击鼓鸣冤的情节,便以为在古代,打官司就一定要击鼓鸣冤,事实并不是这样。”昨日,晏晶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衙门前所设的大锅原本是在宣告县太爷下班,如同现代人上班结束后敲响手机铃声一样。
晏晶介绍了清代老百姓报案的一般程序:直接向官府递诉状,“击鼓鸣冤也被称为登闻鼓”,指的是老百姓有重大冤情通过正常程序得不到昭雪时找上层或权贵伸冤。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总能得到满意结果。咸丰时期,有当地妇女希望减免粮租,就拦驾呈诉,因为兵丁拦阻引发冲突,最终此事为首的人以“妇女犯殴差哄堂罪”被发配边疆驻防地为奴。
媳妇状告公婆不是想告就能告 报案不是你想报就能报。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史专业副教授周欣宇看来,“古时候报案称‘告发’、‘告状’”。清朝时期,对女性诉权有一定限制,比如“媳妇要告公婆,要有宗族人士陪同、参与。”
用刑套取口供 古时候开堂或者升堂,就相当于现在开庭,而县令即法官。在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志刚看来,不独清代一朝,在中国古代用刑都是合法的事:“现代社会中调查过程不能用刑,但古时候允许合理用刑。”因此,用竹子或木板责打犯人的背部、臀部或腿部成为轻刑手段之一。
法院开到院坝 清朝也有先例 同现在一样,也会公开审理大部分普通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允许旁听。但不同的是判决还会考虑当地人情关系及文化因素。“有的案件开堂不在公堂,而是在当事人居住的地方,就像炕上法庭、院落法庭。”
当事若对判决不服,可找分巡道知府上诉,这时候才有“检察”、“监督”进入司法程序。在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前,大臣们扮演了部分检察功能。直至1906年,当今意义上的检察制度始步入中国历史舞台,以确保法律更具可信度与效力。此外,还应注意保护受害者利益,以及加强法律执行力度,以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仍可能滥用行政执勤权限,使得一些群体难以获得正义。这要求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执业培训,让执勤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和界限,同时提高受访者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基本权利和救济途径,从而形成更加平衡多元化的人际互动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