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揭秘看看吧!
如果明朝没有采取分兵,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努尔哈赤不明白明朝虚实,提前撤退,师老兵疲的明军无力追击,草草收兵回来。比较坏的结果,就是明军依然遭到严重的损失,纵然伤亡不会比历史上的萨尔浒战役惨,交换比却一定也会非常难看。
换句话说,是否采取分兵战术,并非明军在这场战役里的关键败因。要想明白这个事实,就得先弄清楚,明军为什么要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这一点,就涉及到了明军装备和战斗特点问题。
发展到十七世纪时,明军火器比例已经非常高,但相应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机动能力不足。所以,在骑兵数量有限以及部队火器比例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不分兵反而成了一个最为稳妥的选择。
甚至,如果我们复盘一下万历年间几次重大战役的作战风格,就更会发现这种打法就是常用打法,最典型的是蔚山会战和平定杨应龙播州大战,以及平定青海蒙古部落叛乱的大松山之战,都以此模式成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了解了这些例子,我们就知道做出这样的决策,对于当时的 明朝大臣来说,只能是一个正常反应。但核心的一条,当时清除士气低迷、战斗力已退化到的 明朝大臣们并不认账,但是却真实到残酷:萨尔浒之前,加上生产质量连年下降、训练水平低下的情况,再加上参与战争的人员多数经验不足,这样的部队,即使是岳飞孙武韩信再世,也没法赢。
这个事实折射出的,是万历皇帝在位中后期坑爹执政:一场大礼之争闹多年文官拉帮结派掐不停,而正经国防,却是从此没人过问。这可怜保家卫国的大明军队,一直断饷荒废,现在爆发了还来扛锅。打赢?那才叫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