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漕运码头藏着中国古代经典奇案的物证

0

1952年拆除的小巧外城西南角楼,它只有12个箭孔。我们乘坐列车即将进入北京站时,总能从左侧车窗看到窗外城墙上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内城东南角楼。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城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还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的出口。向城内看,又是水,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像一条翡翠项链,被北京人称之为“泡子河”。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奇异建筑。其实,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角,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但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

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 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樓,为规模最大。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漕运码头之一。这两张照片摄于大通桥畔漕运码头,是德国摄影师查尔德拍摄的一幅北国水乡美丽画卷,如果不是画图中的内 城东南角楼和巍峨的大 北京市墙,我们还以为是苏州水景呢。

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南方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代,水运最低成本效率最高。明清两代,有些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运河,最终到达通州张家湾。在元明两代和清前期,大北运河、大 通惠河就是首都生命线。大通桥也是漕粮从东便门进京的一个主要交通道。

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建设,大部分古老城市水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面目全非。特别是在1965年开始,在地铁一号线建设中,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被抢救下来的前三门护兵木残迹,被开辟为公园,并经过整治的大通惠 河,在不远处倒映出永恒不变的情景力图让人们回忆起当年大都市喧嚣与宁静之间交织的情感故事。此刻,从记忆中恢复出来的是,那些宝贵照片拍摄于1913年的场景,即使其水面已经比当时萎缩了许多,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年的美丽景色。

通过这些珍贵照片也可以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处非常幽静的地方。在元朝,该区域是一个小段故道,而在建造新京后,将这一段故道暂用作为引出洪水途径。一旦内部完工,这段流体就成为了一个名叫“盲肠”的地方,因为它位于低洼地区,小型积液池遍布沿着这片区域,如同小溪一样连接着各个积液点形成了所谓“泡子”。

到了乾隆年代的地图显示,在崇文门以东有一片广大的泄洪系统,使得这个区域成了一个自然泄洪口,让所有蓄积雨滴汇聚成长而又广阔的一片湿地。而《燕都游览志》则描述这里既有深邃高山也有悠长湖泊,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地方,不仅春夏秋冬各自展现不同的风貌,更具备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怀。不过,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它承载着中国古典奇案背后的物证,与每一次洗礼相呼应,每一次见证都是对过去岁月痕迹深化印记的一次纪念仪式。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