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华夏文明的深渊,历经几千年的沉浮。诗书之道,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尊贵的传统。“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这一句至理名言,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学者的重视,也反映出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与责任。在那悠久的岁月里,每当夜幕低垂,我便是那个不停披阅百家之编、口不绝吟六艺之文的人。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肤浅无聊。”韩愈则在《进学解》中坦白自己:“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的苦心与热忱令人敬佩。
然而,当我穿越时空,看见那些历史上的君王,他们似乎并不认同我们对于“读书”的理解。秦始皇烧毁了大量的文献,而朱元璋更是制定八股取士法,使得读书成为一种束缚。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雪夜闭门读”——这是封建时代的一大乐事,但也是一个独特奢求。如果没有政策支持,那么这份奢求可能就不会产生。
历史上有许多故事可以让人思考,比如朱元璋对待高启和李仕鲁的情况。他虽然尊重文学,但对于批评或不同的声音却极其敏感,这让我联想到一句话:“士诚小人也”。这种恐惧和猜疑,最终导致了文化的枯萎与艺术形式的僵化。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精神仍然能够绽放。我记得余秋雨先生的话,“八股文首先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问题”,这些文字虽然繁复,却缺乏社会责任和历史意义。而清初粤人廖燕所说的“明太祖制艺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也让人深思:是否真的只有选择焚烧还是束缚两种方式来处理知识?
每当我翻阅那些被动摇过、被删节过的经典时,都会感到一种愤慨后来的理性再生的力量。我知道,无论过去如何,我们都应该追寻公平、正义、辽阔和浩瀚,这些才是我心灵永远追求自由蓝天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