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新著中,史景迁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精彩篇章。他深入探讨了两个备受喜爱的散文家:李渔和张岱。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流露出性灵与率真,更是文学艺术的佳品。正如我在七十年代末初读到张岱《陶庵梦忆》的〈瘦马〉一节后所感,那种震撼之情至今仍然历久弥新。
张岱出身豪门,但他的人生经历从奢靡向简朴转变,这种转变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体现。在〈自为墓志铭〉中,他提前预言自己即将去世,并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令人感慨万千。而他曾经居住的地方,不二斋,那里高大的梧桐树下,繁茂的翠绿覆盖着整个庭院,只有西边的小空隙被腊梅填补,天光透过墙缝洒下晶莹剔透如玻璃云母般的光芒,让人仿佛置身于清凉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床,每个角落都摆放着鼎彝尊蹴,没有什么不齐全。但比起他后来的生活,在“短檐危壁”中的破败生活,“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那种对往昔浮华生活回顾的情感更让人感到哀愁。
最近,我又发现了史景迁最新作品《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文版——《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由温洽溢翻译。这本书让我大喜过望。史景迁以其治史风格描绘了张岱的一生和内心深层次的变化,以及他如何通过回忆和修撰历史来确立自身存在价值。他引用的事实资料没有任何特殊技巧,但却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对张岱进行解剖,这样的功力实在是不凡。
史景迁写作时依旧采用引述文献并用散文或小说笔法,将事实呈现给我们。在第一章开头,他就这样开始:“张岱居处前有广场,当夜月出之后灯笼亮起,他便深觉无虚日,可以淫冶。”尽管身处繁华之地,他却不把花费挂心上。这段文字来自《陶庵梦忆》第四卷第二篇,是张岱描绘南京秦淮河畔端午节景致。此外还有一句:“箫鼓之音悠扬远传。”这种镜头推拉以及内心所思所感,在一些“正统”的史学著作中找不到相似之处,而只见于那些野路子研究者眼中的细节。
自读完史景迁《王氏之死》以来,我对他的作品就一直念念不忘,现在再次阅读关于张岱的一切,都令我心折。我花费两晚时间看完这本书。在序言中,作者说:“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会像烟消云散,因此决心尽力挽回对明朝记忆。”我想,如果没有先前的阅读体验,再次阅读此书定会有更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