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华夏文明的深渊,目睹了几千年的尊崇与抑制。诗书之争,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永恒话题。“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黄庭坚则愤慨地指出:“人不读书,肤浅无聊。”百业中读书为尊,而韩愈在《进学解》里自嘲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他所承受的苦难,那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精神,我能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然而,这一方面是文学巨匠们日夜诵经、读史、闲杂之间的繁忙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上不断出现的一幕幕焚书坑儒的情景。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我们看到刘邦并不好文学,在《史记·陆贾列传》中,他甚至直接说:“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秦始皇更是不留痕迹地将大量文献烧毁,并且对偶语诗书者进行严厉打击。清朝也曾大力推行教育政策,如云,有如经典,但往往是在禁止时变得更加流行。
朱元璋尤其独树一帜。他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直接烧毁文献,但他的八股取士制度,对文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新的折磨。这一制度虽有创意,却使得士人无法真正展现自己的才华,只能局限于四书五经内,以至形成一种僵化和停滞。而对于孟子的言论,他更是不能容忍,将其逐出孔庙,不许配享,并命令删除其中部分内容。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思考的是公平、正义、辽阔与浩瀚,以及那些永远不会褪色的自由蓝天。我想象着,如果这些思想能够被释放,无疑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多光明。但现实总是这样,一面鼓励学习,一面又限制表达。这种矛盾,让我感到心灵沉郁而又充满了忧虑。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这些束缚,与世同尘,与时俱进,或许未来将会更加光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