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古老的篇章中,董其昌(1555—1636年)以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代表。他的名字与“华亭派”紧密相连,他不仅是一位进士,更是礼部尚书,一生仕途辉煌,其谥文敏。
董其昌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无人能及,他收藏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并撰写了多篇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南北宗”的画论,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笔墨运用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在拙中带秀之下展现出文人的平淡天真个性。他还精通书法,对率易自得之道,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一生轨迹如同一幅精美的山水图。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他诞生于一个贫寒之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在万历十七年的春风得意时,他举进士,并开始了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在官场上,他曾任编修、讲官,甚至达到了南京礼部尚书和太子太保等高位。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一有风波,便坚决辞官归乡。
董其昌才华横溢,不仅通晓禅理,还精于鉴藏诗文,并擅长绘画理论。他被誉为海内文宗,在艺坛占据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的书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注重传统技法,以平淡天真的格调著称,而他的墨色层次分明,与儒雅之笔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清隽雅逸的气息。《画史绘要》评价说:“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对于書法藝術來說,這一切始於一個偶然機會——考試時書寫不佳後,他發愤用功自成一家風格。在《畫禪室隨筆》中,有關這段經歷的記述顯示了他對書法學習的過程。他從十七歲開始參加會考,但因為書寫技術不足,被排名第二。这件事情激起了他學習書法的決心。他先後師從颜真卿和虞永兴,然后模仿唐代至元代各個時代的大師,如钟元常等人的作品。经过三年时间自我修炼之后,他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逼近古人,不再看待当时其他书法大家征仲和允明等人的作品。此刻,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歷史文化故事中的這個對偶角色——一個追求卓越與傳統同時兼容並蓄的人物形象,从而留下了一段传奇般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