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游观风貌》:清代画家徐扬绘制,展现了乾隆年间(1736-1759)苏州繁华景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香港人渴望扩展视野、体验异地文化,每次长假期,都在边境口岸涌现人潮。自80年代起,旅游业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生态旅游等推广广告五花八门,有时令人眼花缭乱。但意外的是,旅游早已兴盛于明清时期。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游观活动与建构”是巫仁恕博士研究成果的缩本,他分享了几个有趣的面向。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中就有各种各样的游观活动,其特征类似现代旅游业。在明清时期百姓热衷于游观,而带动这股风气的是士大夫,他们的文化不可或缺。"
巫仁恕曾任大学兼任讲师,现在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他专注于明清城市史和社会文化史。他的研究侧重于集体生活、物质文化和消费文化。
农民生活圈超越村落
元宵、端午、中秋节日江南城市内城郊形成多个聚集点,如秦淮河上的画船箫鼓声色场景描写在钱泳《履园丛话》中。
此外,有园林活动,如苏州最著名园林,在春天开放一个月,为之形成市集,“游人如蚁”。
庙会节庆显示多样性
庙会节庆在晚明初显出种类丰富化、频繁化及普及化,一些地区发展为以城镇为中心,将城乡紧密联系巡会节庆,如《吴社编》中的“五方贤圣会”。
商品化发展
旅途手册导赏套票都是明代设施,并且非常成熟,与现代相似。
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提供食宿服务;饮食结合出现酒楼提供画舫外餐点需求;交通配套出现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戏雏姬称卷梢船逆水船鼻烟壶;出现套装旅游包吃两餐包括来回往返路费。
西方对中国评价变化
十六世纪耶稣会士笔记中国人的情形,对马路平整舒适轿子高级旅店惊叹不已,但到了十八世纪批评转为失望生成负面影响认为技术守旧轿子不舒服。
再现美丽景致
透过文字图像呈现的地景赋予主观意义江南文人诗词留下大量记录古迹名胜十景令其声名大噪皇帝亲笔题字赐匾额提升知名度造就一些原本不知晓的景胜。
"二十世纪初后成为重要社会经济动力也是现代象征然而前此存在早已存在 明清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