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简介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 年), Zhao 昚禅位于三子 Zhao 惇,将自己称为寿皇圣帝。在位二十七年的他,在六十八岁时去世,其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并葬于永阜陵。
后世普遍认为Zhao 昚是南Song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不仅平反了岳飞冤案,还起用主战派人士,加强集权,对内政进行整顿,对外积极恢复河山。百姓生活安康,因此史称“乾淳之治”。
Zhao 昚人物生平养育宫中靖康二年的那一年,他出生于秀州青杉闸的官舍。他是Song 太祖的七世孙。在绍兴二年的时候,他被选中并养育在宫里。随后的几十多载,他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南Song 第二任君主。
即位施政
当他登基之初,就下令平反岳飞冤案,并且开始重用主战派大臣。这也是为了准备面对金国,因为当时两国之间关系紧张。而他的这段政策,也成为了他统治期间的一大特色。
但他的北伐行动并不顺利,最终导致了隆兴和议,这是一份与金国达成的和约,其中包括割地赔款等内容。但即便如此,这个时代还是享受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而人们也从此进入了一种安逸繁荣的心态,即所谓的“升平景象”。
内禅与晚期
随着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恶化,Zhao 昚开始考虑退休的问题。当太上皇趁机干预政事时,他感到不安,便决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Zhao惇,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二十七年的统治生涯。
最后,在1194年的夏天,Zhao 昚去世,当时他的谥号已经由原本的哲文神武成孝变成了更为尊贵的地步,而他的墓地也已确定好。此外,由于他晚期对于政治手段的手腕越发严厉,因此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既有才华又颇具野心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