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简介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 Zhao惇,他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的末期,他去世,在位二十七岁,最终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
他是南Song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期间,他不仅平反了岳飞冤案,还起用了许多主战派的人士,并积极准备收复失地。他还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如裁汰冗官和减少恩荫,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的财政和政治稳定。此外,他重视农业生产,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农民,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粮食。
在军事方面,他推行义兵制,即将民众组织起来训练以备战争。这一制度既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对官方军队的依赖,从而节省了大量资金。在他的统治下,对于那些参与抗金战争或其他重要战斗的人士进行了奖励,并且恢复了他们的地位和荣誉。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金国不断的侵扰和国内政治斗争等,不幸的是,一些地区仍然受到攻击。此外,由于内部矛盾和腐败问题,不断出现一些危机。但总体来说,在他执掌大权期间,大致上维持着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