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爵位体系中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这些称谓至今仍令人耳目一新。明朝的侯爷,正是基于这套古老体系中的王爵与侯爵之分,是一种显赫的贵族身份,不同于后来的官职。历史上的侯爷往往是皇室成员,与国家休戚为命,他们之间的差别也颇为复杂,文官中封侯者寥寥可数。
要了解一个人的地位大小,可以从是否拥有具体的官职入手。如果他同时也是一个高级官员,那么他就是实权强大的“实权侯爷”,在朝廷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秦汉时期的一系列重要职务,从左庶长到大庶长,再到九卿,这些都是由军事将领担任,而列侯则位于十九级和二十级之上。这意味着,在那个时代,即便没有达到最高等级,也能获得尊贵的地位。
自汉代以后,hou(侯)这个称呼更多地被用作一种荣誉性质的爵位,它不仅占据了品阶之首,还常常被视作超越其他普通官员层次的特殊身份。但如果一个人只有这种荣誉性的“侯”称号,而没有附带任何实际工作或管理职责,那么他的作用就主要限于象征性和礼仪性的角色。他可能会因其名声而受到尊敬,但在实际政治决策中,他并不具备太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