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出生于立春之日,是明朝光宗的第五子。天启二年(1622)被封为信王,后于天启七年(1627)即位,改元崇祯。在位期间,他致力于勤政和节俭,努力挽救国家危机,但因刚愎自用、专横独断,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朱由检继承皇位时仅17岁,这使得他在处理国事上显得过于依赖宦官和权贵。他的父亲光宗去世后,他与兄长熹宗争夺帝位,最终成功登基。他对魏忠贤这个宦官进行了清算,并且平反了东林党人的冤案。这一系列举措赢得了一些臣子的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内部分裂。
尽管朱由检有着勤勉的工作态度,他却未能有效地应对外部压力,如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不断侵扰中原的后金势力的威胁。他错误地杀害了抗击满洲族入侵的英雄袁崇焕,这一决定无疑加剧了国内外形势的恶化。随着时间推移,朱由检越来越孤立,无人能够辅佐他治理国家。
最终,在1644年的三月初六,当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破北京时,朱由检选择在煤山自尽,以示忠诚。在历史上,他被尊为“思宗”,但他的统治期也标志着明朝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