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传统文化小故事短篇死后更快乐对偶

0

我们来探讨历史古籍《晏子春秋》中讲述的一则故事:齐景公在牛山游玩,北望其国城而流泪,感慨道:“怎样才能迅速离开这里而死?”艾孔、梁丘等人都随之落泪。然而,晏子独自笑着旁观,景公擦干眼泪后转向晏子问:“我今日游玩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孔和梁丘都跟随着我而哭泣,而你却独自一人笑着,这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如果让贤者常守此地,那么太公、桓公就能常守;如果让勇者常守,那么庄公、灵公也能常守。君主们不断更换,使得每位君主都只能短暂居住于此,因此他们为何要流泪呢?这不是不仁的表现吗?不仁之君见到一件事情,就有谄谀之臣见到两件,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偷偷地笑。”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有限性的理解。在《左传》中,有类似的对话发生,其中齐景公询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该如何欢乐?晏子回答说,从前是爽鸠氏居住在那里,然后季萴继承下来,再来逢伯陵继承,又有蒲姑氏相继,最后是太公所居。因此,如果没有死亡,那些过去的人享受的快乐,便成为现在人的快乐。而作为国王,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生活艰难的人往往对死亡不感到恐惧,因为它可能是一种解脱。而像那些贪生怕死的皇帝一样,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命运。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描绘了一个不肯退出舞台的人物——筱燕秋,她因坚持演出至极致,最终身亡。

李国文在老年时发出了这样的愤慨:“老就得承认老,就得服老……”他认为尊重年华和成就,对于文学状态保持客观认识也是必要的。“明日黄花”的东西,不再属于今天,就应该放下,不再折磨自己,也不要折磨别人。”

“这世界上最难看的是那些老先生遇到女士时那双七八十岁眼睛里迸发出的一股邪光。”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