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历史古籍《晏子春秋》中讲述的一则故事:齐景公在牛山游玩,北望其国城而流泪,感慨道:“怎样才能迅速离开此地而死?”艾孔和梁丘据都随之落泪。然而,晏子独自笑着旁观,景公擦干眼泪后转向晏子问:“我今日游玩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孔、据两位跟随着我一起哭泣。您为何不与他们一样哭泣?”晏子回答说:“如果能让贤明的人常守此地,那么太公和桓公就能常守;如果能让勇敢的人常守,那么庄公和灵公就能常守了。数次君主将要常守,这样吾君又如何能够稳坐其位?由于迭代的更替和离去,最终到达君主,却只因这点小事而流泪,这是不仁德。” 晏子的言语透露出对那些政治人物的批判,他认为他们往往是出于私欲,而不是真正关心国家。
齐景公被自己的先辈们逼迫得无处容身,不禁悲从中来。这一情形并非单纯的哀痛,更可能是他对自己即将面临死亡的恐惧所致。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听闻过的问题——“如果没有死亡,该怎么快乐呢?”但他未必真心希望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内容,其中提及到了一个关于永生问题的问题:若无死者,其欢乐可比?晏子以谦卑态度回应说:“若无死者,其欢乐便是古人所享受的那般,即使现在仍然如此,但对于王侯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有的是爽鸠氏、季萴、逢伯陵,以及蒲姑氏等,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继承者。而若真如你所愿,无死之世,便只能享受那种由远古时期留下的快乐,而非你追求的心愿。”
国王们大多渴望长生,不断寻找仙丹或采集药材以延年益寿。在生活困苦的人群中,对死亡往往抱持一种平静接受甚至期待解脱的心态,就像有些人盼望早日退休,而另一些人却害怕退休到极端程度,以至于改变年龄记录一样。
小说家毕飞宇在他的作品《青衣》中描绘了一位执迷于舞台上的演员筱燕秋。她二十年前因疯狂争夺戏剧角色,将热水倾倒在师傅脸上,现在她依旧霸占舞台位置,不允许新一代接班。在她的复出时,她虽然已经名利双全,可还是选择继续奋斗,直至生命结束。这背后的韧性正如毕飞宇所描述,是中国女性特有的气质,使她们即使努力追求,也总是充满挣扎与绝望,让人心碎不已。
这种垂死挣扎并不仅限于女性,在鲁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现象遍布整个社会,从青年到老年,再到最终的老迈,都有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维持青春状态,或是在晚年的文学成就上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李国文先生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尊重年龄,尊重过去的成就,并且理解现在无法再达到过去水平的事实。当一个人明白这一点之后,他们才会放下执念,与世界共勉。
最后,“世界上最难看的是那些七十岁以上老先生遇见女士时眼中的那股邪光”——这是对那些还想保持青春活力的老者的讽刺,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不可逆转这一客观规律深深感到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