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白居易苏东坡是如何买房的?一个宋朝房奴的艰辛生活。房子,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在近年来房价不断疯涨的形势下,令所有人都感到焦虑和无奈。有的人在半夜排队买房,有的人手里拿着一大批房不肯卖,有的人甘愿赌上后半辈子幸福也要买大房,还有更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房价往上涨而买不起的……面对这样紧张的地产市场,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两千九百多年前的一桩地产交易
要了解古代的房屋交易,首先要知道古代是否存在房屋购买。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房屋交易似乎只是最近几十年的现象,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货币购屋、按揭、房奴、开盘、高级过户,这些词汇都是近年才出现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般简单。
研究古代房屋交易多年的著名专栏作家李开周告诉记者,现在房屋市场上的所有现象在古代也有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据明确,中国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换,在战国时就有房屋出售。
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这意味着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份,一位叫矩伯的人将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裘卫,以价值一百串贝壳的一些奢侈品作为交换。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而就在矩伯与裘卫完成土地抵押后的93年后,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二年的同一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销售。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购买地皮的事。由于扩建王宫,他从鬲从那里购买了大量土地,但没有立即支付金钱。鬲从担心他赖账,因此周厉王保证一定照价付款,如果他赖账,他承诺自己将被流放,那么天意就会惩罚他。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话语。
这宗地皮价格如何,没有具体写明。不过李开周指出,不论有人卖出有人买入,都表明当时除了存在土地抵押,还有直接出售的情况,即便不是像现在那样由专业开发商进行的大规模开发,也至少可以看作是原始形式中的发展雏形。
既然已经有了二手住宅市场,那么能否推测出最初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商”或许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这个领域获得暴利呢?
古代只存在二手住宅转让,而倒腾这些资产更多的是为了玩耍
李开周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所说的“开发商”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则中国古代绝无此类企业,因为中国古典社会根本不存在企业。而且,在那个时代,住所主要还是以自主建造为主,不像是今天那样直接来自市场购买。在人们盖好住所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它们被转让给第二第三等业主,再到第四第五等业主总体来说,从战国到明清期间,只是在中国的地产市场中经常变更拥有者的主要对象是一手、二手之间传递的手续文件并不存留下来,所以谈及权益时间问题其实也是个空洞话题。但到了隋唐末期,有人专门致力于建立店铺,并依次盖新结构,或租或售,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算得上初步形成一种角色性质似今之今日日常生意做法之所以称为"小本经营"或者"微型企业"或者甚至微型个人投资者那样的角色类型——虽然远未达到如今那种规模化运作水平和复杂性的高效率管理系统,但它已然预示着未来可能发展成为更大的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个过程比喻成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小片段,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比如通过适应需求调整产品设计来吸引顾客选择自己的商品提供服务;再加以优化生产成本降低运营费用,使得单位时间内产生更多收益;同时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网络维护长期稳定收入来源;以及具备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有效避免风险及寻找新的机遇。此外还有其他许多细节,如合理规划资金流向合理安排项目进度等,是非常关键但又相对较少被讨论到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