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的权力地位是如何的?他是否真正掌握了国家的大权?
曹睿作为曹丕的长子,在23岁时便继承了皇位,并在此期间确实拥有着相当的实权。记得当时辽东地区爆发了公孙渊的叛乱,司马懿奉命出征后大获全胜,将公孙渊击败并斩首。这一胜利不仅提升了司马懿的地位,也显示出曹睿对其人才的重视和信任。
但就在这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曹睿突然病倒,他急需找一个可靠的人来托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将8岁的小侄子曹芳立为太子,并将国家的大权交由深受信赖的司马懿和年轻有为的曹爽共同管理。然而,这也埋下了一场政治斗争激烈、权力的转移与博弈。
曹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稳定的司马懿进行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但同时也让司马懿有机会韬光养晦,积累力量。当外界认为是“诈病疑惑”的时候,司마懿趁机行动。在嘉平六年,即公元254年,当曹爽松懈去参加狩猎之旅时,司马懿终于揭开他的计划。他废去了已经被立为帝的小兄弟曹芳,使他成为齐王,而推举另一个小孩——9岁的小弟弟曹髦登基成为了新一代皇帝,从而结束了数年的内战,最终完成了对朝廷大权的一次巨大的转变,使得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家族成员之间不断发生更替,最终形成以家谱关系为核心构建起帝国政局的一个新的时代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