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五年的秋天,北京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个石匠去世,其丧事之规模竟然吸引了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吊唁,甚至连三朝元老张廷玉都派人送去了祭文。原因是这位石匠生前承包了皇家工程,在他去世后留下了巨额家产,但由于没有儿女,义孙义婿之间争夺遗产不休,因此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
陈浩詹事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多日,这件事最终被乾隆帝发现,他大为不满,对此表示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
这种现象反映出清代士风下流的一面。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
嘉庆初年洪亮吉指出了这一问题,并且龚自珍更明确地将其概括为“士不知耻”。这并不是偶然,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所造成的问题。
首先,当时儒家的信仰体系崩溃,使得尊王攘夷与忠君爱国失去了意义。而实际上,只有那些侍奉皇帝或权贵的人才能获得荣华富贵,这导致许多士大夫迷惘彷徨,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气节。
其次,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压力,大量打压文人的行为,以及对待臣子犬马式待遇,让许多高级官员变得唯命是从,不顾个人名誉与正道,以求一己私利。这种情况使得更多的士大夫沦为了奴才,无耻至极。
最后,由于官僚体制本身带来的影响,如赏罚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或上司好恶,再加上低廉俸禄,使得一些官方人员为了谋求好处,不惜做出各种无耻行为,以博取皇帝或上司的心意。这一切都形成了一幅令人震惊的情景,即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原则而非传统道德规范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士不知耻”的现象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