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25):开创与繁荣
在朱元璋即位后,明朝得以稳固。洪武年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官僚体系、重视农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逐渐强大起来。在宣德年间,由于朱棣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太祖实录”,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丰富的历史资料。
景泰至正统年间(1436-1521):文治与军功并进
景泰帝面临内忧外患,但他仍然致力于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他的继承人——正统皇帝,则更注重边疆扩张和军事征服。他派出将领如岳钧、冀英等人北伐蒙古,并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坚固的防线。
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67):政治腐败与社会变迁
嘉靖皇帝虽有不臣之心,但其晚年的政治却日益腐败。此时期出现了严密的文字狱制度,使得许多学者不得不避居山林。而到了隆庆年间,由于宦官专权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中央集权逐渐削弱。
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宫廷斗争与外患侵扰
万历初期,对待宦官问题采取较为宽容态度,但随着时间发展,他对宦官越来越反感,最终被逼自杀身亡。天启初期,由于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以及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这一时期是明朝最危险的时候之一。
崇祯至清兵入关前夕(1628-1644):末日余晖与灭亡预兆
崇祯皇帝面对多方挑战,却又无力有效应对。这段时间里,不断有人试图进行政改,如魏忠贤等,但是都未能挽救国家命运。当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的春季,一群流寇攻破紫禁城,史称“清兵入关”标志着明朝正式灭亡,而这一切都源远始于这段重要而又悲惨的一百多年的历史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