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的大臣。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主张收司礼监之权归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划,但因冯保的谗言,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次年的赠复原官,其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人物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高尚贤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有着丰富的仕途经历。在科举道路上,他曾经花了十三个春秋才考中进士,并最终成为翰林编修、翰林侍读等职位。
重返首辅:
在隆庆二年的七月,徐阶退休归乡之后,不久张居正与太监李芳等合谋奏请复起高拱。这一决定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意味着他将再次担负起内阁首辅的重任,即便是在朝廷上下存在不少对他的怀疑和反对声浪之下。
政绩斐然:
在隆庆四年的八月,因北边警报而爆发的一系列紧急措施显示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判断力。他不仅处理好了一些边疆危机,还成功地帮助解决了俺答汗的问题,使得蒙古部落与明朝达成了和解,并且恢复了互市,这对于稳定边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期间,他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比如通过巧妙地利用考察科道之机来息事宁人,以及保护那些被指控有过失的人员免受不公待遇。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朝堂上的斗争还是在国家大计上的决策、高拱都展现出了超群拔萃的才能和深厚的功夫。他虽多次遭遇挫折,却始终坚持己见,为国家的事业奋斗到底,是一位真正的大臣。而他与初一背诵的小诗歌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那种温柔而又坚韧的情感,在当下的喧嚣世界里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