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明朝中期的卓越官员与水利学大师。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他以高考成绩进士出身,先后在江西、广东等地任职,并推行均平里甲法,以此斥退豪强。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他奉命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一共持续了二十七个春秋,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
潘季驯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刷浑”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还发明了“束水冲沙法”。他的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遥堤防溃决的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修守制度,是其后直至清末为中国古代治河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潘季驯曾多次因为丁忧而离职,但每次返回都被起复赴任。他还参与了多项重要工程,如兴建两岸大工,将黄、淮二河合流入海,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洪泽湖地区积沙问题,使得漕运更加顺畅。
尽管潘季驯有着杰出的成就,但他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在一次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的抄家事件中,他上疏神宗,对待张居正家人的困境表示同情。这导致神宗不悦,并最终削去了他的官职。但后来,有人上书申冤,最终使得潘季驯能够恢复名誉并继续担任重要职务。
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于病重,他请求辞去所有职务。最后,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二十日,潘季驯逝世,享壽75岁。他的遗作包括《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这些作品深刻展示了他对水利学的一生所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