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内阁制揭秘宫廷斗争的棋局谁是最终的胜者

0

明朝内阁,是从建文四年(1402年)开始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逐渐增大,最终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最初,内阁辅臣的人数不定,一人至七人不等,他们奉命出外办事,但多自称为“阁部”。起初,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仍然是最终决定权力的拥有者,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机会。直到明仁宗、宣宗时期,其地位才日益受尊崇。

到了明世宗中叶,由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其地位赫然成为真正的宰相,可以压制六部。但即便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的权力,他也必须依赖内部太监送达批红才能行使职权。这就意味着他们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以张居正结合冯保为例。

那么,明朝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呢?

一、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从永乐开始,每一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但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也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 阅臣分享。这导致了其进展缓慢且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二、其与皇权矛盾重重,同时又始终屈服于皇权之下。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无论是在入仕前还是在任职期间,都存在着对待政治手段和态度上的选择困难。此外,即便有显赫人物如严嵩和张居正,他们都是乘机而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和连续性。因此,在汉唐宋相比之下,他们所能做出的贡献并不显著,这也是由於他們權力的不穩定,以及缺乏從政經驗造成的一系列問題。

三、它受司礼监牵制,与司礼监之间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路子。在这个双轨系统里,有票拟权限,有批朱权限,但这两种力量互相成比,并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地位平衡。而这两个部门间竞争激烈,只有得到皇帝赏识并被宠信时才能够获得更多权限,如刘瑾魏忠贤时期;否则,就会出现像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担任首辅位置来扮演角色。但无论如何,都要讨好司礼监,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证据显示了这种关系的情况。

综观总结来说,从整体来看,对于宦官干政虽然曾经有一些阻挡作用,但是最后仍旧是越来越受到控制。在整个清算过程中,不仅如此,还表现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对于最高层级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即使是那些被认为非常强势的人物,比如张居正在任期间,也需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段去维持自己的影响力,这个手段主要就是靠得住一些高级太监作为支持,以此来确保自己的政策能够顺利实施下去。

四、本质上讲,它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其中存在着深刻的问题。当六部品秩提高后,它们变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再次通过丞相转达。这导致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来的限制。不过,当内部情况发生变化,如当票拟权限增加的时候,本应属于天下的理想状态却因为具体实践中的各种因素变得复杂化,使得实际操作起来更加困难,因为这样就涉及到了一种既想要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又需要保证跟最高领导者的关系紧密这一基本矛盾问题。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