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徐光启与十字围稻近代史上的粮食革命之图

0

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屯田种稻为小站稻的种植奠定了基础。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曾提出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并获得宋太宗的支持。元代,于直沽沿海口一带继续屯种。明代,屯田得到了更大发展。在明永乐二年,大批移民被派到津南开荒种稻,而弘治元年又提出了广行水利化斥卤为良田的策略。在万历二十五年,由天津巡抚万世德主持的一项开垦项目中,将环海荒田地进行了招垦,让军民人等各自备工本尽力开种,并给予印照,成熟三年后方可收税。

转眼间,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他见葛沽、白塘口诸田尽是污莱,对当地人询问,都说斥卤不可耕。汪认为地无水则碱,但得水利润,在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募民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以“十字围”的方法进行耕作,这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广各一丈五尺,以防止水涝。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在修《历书》期间因遭朝臣不满而来到天津,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先后四次屯田,并将其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他发现大量稻田荒废,只有六七分银一亩,可作岸备涝或车水备旱。他引入江南优良稻种,用围土法防涝,同时利用海河潮汐灌溉并戍护积雨,使土壤盐碱成分降低。

徐光启还研究改造盐渍土和因地施肥,对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最终完成了南稻北移。在天启初百万难民流入关内,更促进了天津屯田热潮,再度出现尝试新技术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土地质量的措施,如卢观象在寇家口以南试验新的沟洫庐塘之法和疏浚之方,为国增谷同时也培养出秀才及功名者。此举极受欢迎,“昨岁六百亩,现在为四千亩”,成果喜人。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