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这一重大政策变动,被后世称为“隆庆开关”。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种开放局面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为当时受到倭寇侵扰的沿海地区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这场改革并非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在明初,由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他们甚至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因此明政府主要针对这个情况,首次颁布海禁令。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拉开了长达数百年的海禁序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形式的人口和商品流动都被完全禁止,而是限制了非官方、私人出洋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即使是官方也开始逐步放宽对商船出入规定,但直到16世纪后,倭寇在沿海地区肆虐的情况日益严重。当时许多官员对于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分歧,有些认为应该继续维持传统的“海禁”政策,以防止更多的问题发生;而另一些则主张开放本国商民进行海外贸易,以此来根除这股威胁。
嘉靖期间,因倭寇之乱屡次袭击沿岸城市,对内政造成巨大压力,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放宽或废除“海禁”的建议,其中福建巡抚谭纶积极倡导开启近水通商,并且得到了中央政府部分官员支持。
最终,在明穆宗继位后的隆庆时代,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问题——即尽管严格禁止但仍然存在违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政府决定采取行动改变这一状况。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之前所谓“市通则寇转而为商”的现实问题作为关键点,从而调整政策,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如何通过打开封锁、鼓励正规化、规范化管理等方式来处理国内外关系和国内治安的一个重要案例,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人口与物资自由流动的大门被敞开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