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繁华的社会中,人们谈论着南明朝监国有谁的问题。历史上的朱允炆,原名朱允文或朱允汶,生于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也被称作建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在靖难之变后,他的下落成谜。
作为一个书生的少年皇帝,建文帝继承了他父亲温和而理想主义的心性。他的个性与父辈不同,他对儒家经典有深厚的研究,因此被视为理想主义者。尽管如此,他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坚强领导能力,这使得他在施政上追求仁政,但最终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他的统治期间,有三位儒家学者成为他的心腹: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位学者都极具影响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建文帝的政策和行为。黄子澄、齐泰参与国家政事,并通过修齐治平理论来教育皇帝;方孝孺则提出了根据古代经典实行仁政的建议。但这三个人都是书呆子,没有实践经验或领导才能,他们分析问题往往只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然而,在1398年6月30日,当时仅21岁的建文帝即位,并确定次年的时间为“建文元年”,尊封其母亲吕氏为皇太后。他试图进行一系列宽严相济、削藩改革,但最终因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而失去了宝座。大臣梅殷谥其为“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认,因此未使用直到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恭闵惠皇帝,因此也有作“明惠世宗”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