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利玛窦并肩站立,身处明朝之前的津南地区,那里的小站稻曾经为我们种植奠定了基础。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而宋太宗则赞同了他的奏议,并命他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实施这一政策。在元代,这些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直沽一带继续进行屯种。
到了明代,屯田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大批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而弘治元年(1488),丘浚又提出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使斥卤而成为良田。在万历二十五年的春季,一项名为“天津开田”的计划被提出:将沿海荒废地段,如静海、东至直沽、永平等处,都给予军民人士印照,让他们自己准备工具和本钱来耕作,只要三cken后就可以收税。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他注意到葛沽和白塘口等地的土地都很贫瘠,因此他于万历二十八年,在这些地方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有2000亩是水田,每亩最高收获四五石。此后,这个地区陆续开发了更多的土地。他们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方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高贵”十个字命名,被称作“十字围”。
这类围土的格局是一面紧贴河岸,三面开渠,与河水相通,其深度和宽度各一丈五尺,而四面筑堤以防止洪水涝害,以及中间沟渠之设,以便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分,同时利用每日两次潮汐引入灌溉排出尾水,使土壤盐碱成分降低。这一种方法适合于低洼及地表水丰富的地方栽培稻谷。清代诗人华长卿有《十字围》诗:“河澄红稻肥燕子飞,葛沽遥接贺家口土传此。”
汪应蛟见到来自南方的大量兵士能否种植粮食,因此在撤离南方兵力的同时,他倡导留下兵力进行屯田,并且辅以右卫军人二千多名……岁得到美谷数万石不等。他在天津的小站稻事业上兴旺了好几年,该方法对于后来的小站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家徐光启因修订历书而受到了朝臣们不满,所以他托病前往天津,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先后四次参与屯田活动,并对其过程及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当初徐光启抵达当地时,大片面积的地产荒废。他写道:“在天津荒野无数,最贵不过六七分银一亩,最贱不过二三厘钱,还有一半可作为湿地,也就是说,可以用来做岸备涝车备旱。”
他购买20顷荒闲地引进高质量的小麦和其他优良植物,然后采用“十字围”之法防护洪涝,同时利用海潮进行灌溉。最后,他成功推广了一套根据当地条件调整的人工轮作方式,即棉花两年的轮回与米一年的一套节约用水改善土质增强生物多样性的农学技术。此轮作技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生产中仍然得到应用,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对环境保护也有益处。
此外,徐光启还研究如何改造盐碱化的地块以及施肥问题。他发现近海区域重碱性较高,不宜直接种植粮食。但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从南方引入粮食品種到北方的事业。在那段时间内,由于战争导致大量难民逃往北京,这也加速了京城附近土地被开发的情况发生。因此,再一次出现了一股扩展土地使用热潮。在这个背景下,有许多官员提出了关于如何管理这些新获得资源的问题,其中包括张慎言提出的关于如何通过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增加收入的问题,以及卢观象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最终,他们总结出了五个不同类型的耕作者:官办、私自经营或租赁给佃户,或由政府提供所有必要物资,但只收取其中十分之一;还有那些虽然没有能力自己开垦但愿意付款让别人帮助他们;再者,有些人的劳动力不足,只能依赖官方提供一些基本装备;然后,还有一些是由部队成员自分配部分领取衣物巾帼以换取1000斎米去耕育苗芋;最后,还有那些由政府拨发一定数量资金用于雇佣农夫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会支付租金,但如果他们能够获得比预计更多收入的话,他们会支付额外费用。如果他们想要参加考试并且希望进入大学,那么他们必须从事该工作至少6个月才能考取秀才资格,如果秀才之后又继续留下来工作至少2年才能参加进士考试。
随着时间推移,当时的一位叫做左光斗的人委托卢观象试验一个新的教育项目——"教务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又可以让那些参与其中的人获取功绩。“教务场”的学生被授予武生服饰与头巾,每个人负责1000斎米的地块,每亩收获1石米,同时设立专门供秀才晋升举人的职位,“昨年的600亩,现在已经变成了4000亩”,过去是一望无际绿色的草原,现在却是一片黄色的景色,就像江南一样风景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