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以桐城派散文著称,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方苞自幼聪明,早年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在科举考试中,他屡获高名,最终考取进士,并因其文章被誉为“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然而,在康熙年间,因给《南山集》作序而遭株连入狱。他在狱中两年的时间里,即便身处囹圄,也未能阻挡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撰写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方苞最终因重臣李光地的极力营救,被免死释放。他重新进入朝廷,对皇帝进行文学侍从服务,并参与编修重要文献,如《乐律》和《一统志》。他的学术主张强调儒家经典,以及程朱理学,他倡导“义法”说,将道德哲学与政治法律相结合,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基础。
方苞著有多部重要著作,如《周官集注》、《周官析疑》,以及大量其他评论和论文,其中许多至今仍为研究者所尊重。他的文章深受赞誉,有如:“义即言有物也,法即言有序也。”这一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桐城派鼻祖,其作品至今仍广泛传诵,是中国国学网探秘智慧泉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