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胡伟武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研工作如同养孩子般细致

0

在2002年的春节,胡伟武并未放假,而是带着成立不久的龙芯课题组在实验室里奋战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整个课题组之所以如此努力,是为了实现“做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的目标。这年正是农历马年,他们在宿舍门口贴了一副春联:“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 “狗剩”是龙芯1号早期名字Godson的中文名。谈及“狗剩”这个名字,胡伟武解释道,这样的命名好养活。

2002年8月10日清晨,在欢呼声中,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楼105房间诞生了。三轮“试错”和迭代后,胡伟武有信心将龙芯带向开放市场——目前已经有几千家企业参与产业链,上游软件生态也在不断丰富。

经过三轮“试错”,胡伟武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要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就要走与英特尔、谷歌相同的路,即提供基础版操作系统,并维护更新下游企业基于基础版进行产品化和应用开发。在这一流程中,基础版操作系统保持兼容性,对不同硬件和应用都保持兼容。

目前,有数十款基于龙芯平台的最新产品已发布,这些包括联想、中科曙光、浪潮信息、同方、超越数控、方正等合作伙伴发布的桌面计算机、笔记本、一体机、服务器等产品。此外,还制定了数百款基于龙芯芯片的解决方案。

对于创新过程中的耐心和时间问题,胡伟武提出了一个故事:苏联时期有一艘航母被拆掉了,从此丧失了做核动力航母技术能力。而今,据称俄罗斯新航母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服役。他说:“如果把创新比作数学函数,我们往往关注3个变量:体制机制改革、经费投入、人才;但我认为还需要关注第4个变量——耐心和时间。”

他进一步阐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些产品像养猪,一年就能出栏;有的产品像养牛,三年就能去犁地;但有的产品就像养孩子,要养二三十年才能成材。就像发动机是飞机或汽车的心脏一样,CPU是信息产业的心脏,它们需要发展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是要走这条路。”

最后,他强调,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上楼”,才能不受制于人。“为人民做龙芯”,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IT体系。(赵广立)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