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方苞激情燃烧的青春风采

0

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被誉为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之一,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方苞自幼聪明过人,从四岁开始便能吟咏对联,再到五岁背诵章句,六岁随父迁居江宁旧居时仍保持着桐城籍。16岁回桐城参加科举考试,并在24岁时来到京城入国子监,以其才华横溢迅速赢得了文坛的一片光彩,被誉为“江南第一”。

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又在康熙四十五年考取进士第四名,但因母病未能应殿试。在经历了《南山集》案件株连被捕后,他在狱中两年期间依然坚持著作,完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的巨著。

康熙五十二年,由于重臣李光地的极力营救,以及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他最终免死出狱,并进入南书房担任皇帝文学侍从。此后,他继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武英殿修书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等,在政治与文化领域都有着显赫的地位。

雍正九年解除旗籍后,他又历任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等职。他还参与编纂了一系列重要文献,如《一统志》、《皇清文颖》、《三礼书》,影响深远。

然而,在乾隆四年的某些事件中,他遭到了谴责,最终被革职。但即使如此,他仍留在三礼馆修书直至去世。在他的长寿生活中,有一次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特赐他翰林院侍讲衔。他最后于1749年的9月29日去世,当时已是82岁高龄,其遗体被葬于江苏境内。

方苞以其坚定的儒家信仰和尊崇程朱理学而闻名,同时他也提倡“义法”说,即将儒家经典中的道德原则与治国之法相结合。这一思想成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石,对后来的散文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方苞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