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他生于公元1040年左右,逝世于公元1112年左右。晏几道自幼聪慧好学,对六艺百家都有涉猎,他尤其喜爱乐府文体,其文才出众深受同僚和父亲的赞赏。
他不拘泥于世俗规矩,以高傲自持,不追求权势和物质利益,因此仕途颇为坎坷,只曾担任过一些小官职位。在黄庭坚的《小山词序》中,他被形容为“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这四个“痴”分别指他的孤傲、不随波逐流、富而不忘初心,以及独立自主。
他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有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尽管如此,他仍旧保持了童真,与一般俗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即使是苏轼这样的名士,也未能引起他的注意。
晏几道以藏书和词作著称,其中《小山词》最负盛誉。他与父亲齐名,被后世尊为“二晏”。他的作品充满了婉约风格,同时又比父亲更加沉郁和悲凉。在处理情感问题时,他更倾向于使用婉曲的手法,这使得他的作品在表达情感方面显得更加深刻。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调3首,小令多数,其风格清新顿挫,在北宋中期达到艺术上的高峰。他的小令结合了晏殊清丽富贵与柳永旖旎流俗特性,使之既雅且俗,为音乐提供了典型的歌词形象。这一点对于扭转雅歌尽废的情景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晏几道是一位品格高洁、情感深沉的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无论是对往事怀念还是对未来憧憬,都能够用优美的话语来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