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被称作“官家”,这源自《晋书·石季龙载纪》中的一句话:“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宋朝皇帝自称“官家”,反映了宋初时期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高的社会现实。随着宋科取士制度的实施,庶民阶层的人才不断涌入仕途,“官家”这一世俗称谓逐渐流行开来。
唐末藩镇割据的乱世,让人对于君权神授的观念产生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匡胤以“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再用“杯酒释兵权”收回权力,这些看似轻巧的手段,但也显示出他宽仁大度的一面。
二、世俗称谓的流行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一词在民间广泛使用,有时候指达官贵人,有时候指公婆。如宋朝《野客丛书》记载中的媳妇对翁姑便是这样称呼。
从字面意义上讲,“官方”的本义可以代指三大类人:一是皇帝、二是当官的人、三是公婆。当用于指代皇帝时,“官方”与“尊贵”的区别在于前者为普通语气,而后者为敬语;前者适用于日常场合,而后者则适用于正式场合。
两宋时期,由于科举选拔人才数量巨大,从底层崭露头角的人文臣,对待天子有叫其为“官方”的习惯。而他们的地位得到尊重,使得此种称呼显得更加自然。
《湘山野史》中记载,一次李仲容因饮酒过多向真宗请求撤去大的酒器,并解释了为什么会将天子如此命名,即因为兼具三皇五帝之德而有此说法。但实际上,这并非首次有人质疑这种名称,因为早在太宗时代就有人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回答方式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