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乾隆帝对多尔衮的评价最为公正。后来的嘉庆帝和道光帝都有所作为。嘉庆初年,道光帝曾在继位之初,对多尔衮的功绩表示了认可,并赏赐其后人高贵荣誉。这表面上是因为祖先的功勋,实际上则是由于嘉庆帝突然去世,导致传位密旨找不到了。在那混乱之际,禧恩迅速拥立道光皇帝,是一位机智的手腕。当时内务府总管禧恩推荐的一名秀女,即后来的孝全皇后,也深得道光皇帝宠爱,这两项大功使他得以酬庸,而这些都被归结于老祖宗,以显得恰当。
宣统时期,当慈禧再无选择,只能让小皇帝生父担任摄政王,但也明令他要遵循隆裕皇太后的懿旨,这似乎回到了顺治初年的格局。不过这个摄政王缺乏才干,而这位皇太后却模仿姑姑,却又平庸无知,最终在三年内清室覆灭。清朝遗老们回忆这一切,他们认为这是天意,也提醒他们起义兵入关、横扫中原的辉煌岁月,不禁感慨万分。
尽管多尔衮被平反,他并非直系子孙,对他的清朝继承者而言,他虽然叔祖辈的人物,但实则只是臣子,因此没有必要大肆颂扬。而他的开国定基之功自然落在顺治头上,他陵中的神圣功德历历可闻,其谥号累进至二十二字。
此外,在宣统年间,有人公布了亲王奉禄的情况,其中摄政王三万两、辅政王一万五千两、和硕亲王一万两等级别,被视为大不敬,使得清廷极为恼火。此举虽未能改变对多尔衮的评价,但却体现出即便如此重要人物,也难逃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