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草原上,恭帝渐渐长大,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他满了十八岁。但他毕竟不是寻常弱冠少年,而是前朝皇帝。的南宋官员降人都先后在蒙古草原上成家定居生儿育女,已届婚龄的恭帝却没有可能学别人的样子。他知道忽必烈对长大的自己非常忌惮,便自请出家。忽必烈答应了恭帝的要求,赐他一笔财物,于当年十二月派人将他送往吐蕃萨迦寺(今日喀则萨迦寺)。
从这一项安排来看,忽必烈还是给予了宋恭帝相当高的待遇。因为萨迦寺乃是忽必烈的帝师、大宝法王八思巴驻锡并圆寂之地,寺主即八思巴后人,有统治吐蕃之权,可算是头等皇家寺院。
元顺帝年间,元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农民起义宗教起义此伏彼起,都打着复兴宋室的旗号。这次又发生了一件让大家记住的事情——赵完普被安置到沙州,他和他的亲属仆从由张掖迁往沙州(今敦煌)。
这个传说推敲起来几乎就是完全靠不住。由于元仁宗不愿履行传位给侄儿的诺言,因此武宗长子和世梀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三月被封周王并调离京城,加快步伐前往西北金山(即阿尔泰山)。就在此地,他得到了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一系王爷们的归附拥戴成为朔漠之主,一直在当地生活了十几年,即使冬居扎颜夏驻斡罗斡察山足迹不履朔漠以外直到文宗“禅位”南归为止。
至于妥欢贴睦尔是否非明宗亲子,其实也很好解释。在野史中提到的种种说法,如同迷雾缭绕,不可轻信,但作为一种消遣和参考,也颇有趣味。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历史真相的一种模糊与误解,同时也是人们对于过去美好时代怀念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如果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那么这些疑惑就会迎刃而解。但遗憾的是,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记录去探索那些遥远时代留下的谜团。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次回望历史,都似乎能听到那份沉淀着无数秘密与故事的声音,无论这声音是否真实,只要它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就足够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