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侑,隋朝末代皇帝,出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他的母亲韦妃,是隋炀帝的一个妃嫔。从小,杨侑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和气度。他在大业三年(607年)被封为陈王,然后改封为代王,食邑一万户。当时,他的祖父亲征高丽时,将他留守在长安。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业十一年(615年),杨侑跟随他的祖父巡幸晋阳,并被任命为太原太守。不久,他便镇守京师。在这段时间里,他体会到了政治权力的重量和责任感。
然而,这段相对平静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大业十三年的五月十五日,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年的十一月初九日,李渊攻入长安后,在十一月十六日拥立杨侑为皇帝,并将其父亲废黜,让他称之为“太上皇”。当天下午,在大兴殿正式登基,即位成为新君,但这个过程中,他其实不过是一个傀儡,被用来作为合法性的象征。
尽管如此,在义宁二年的三月份,当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后,李渊认为自己的机会已经成熟,便于同年的五月十四日逼迫杨侑退位,并自行称帝,更改国号为唐。这一举动意味着隋朝宣告结束,而唐朝开始成立。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杨侑被降职至酅国公,一直闲居在长安,最终是在武德二年的五月十二日去世(或者说病死)。他只活了15岁,被谥号恭皇帝,并葬于庄陵。由于没有儿子,其族弟曾袭爵酅国公。
历史评价者,如魏徵等人,对于这段历史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他们赞扬过青年时代尚未经历磨难、品格尚未完全形成但具有才华和气质的人物;另一方面,他们也批评他的统治期内国家陷入混乱、盗贼四起、社会经济崩溃,以及缺乏像古代圣主尧舜那样的道德领导力,从而导致国家衰败。此外,《北史》也提到,“恭帝年幼且遭家门多难”,即使如此,也无法避免这些悲剧发生。而《隋书》则更直接地指出:“恭帝虽有聪敏,却因为失去了道德,使得四海土崩。”对于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于历史人物及其行为所持有的不同观点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影响的情绪反应。
至今楹陵位于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为平地起冢,以覆斗形夯土筑成,有200米左右周长,但现在地面上已无任何建筑遗存,只有一条显著盗洞穿越封土西边,这些都展示了一座陵墓如何承载着过去的一部分记忆,同时也揭示了时间如何给予一切事物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