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简介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今陕西西安),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屡有战功开皇八年(588年)冬天,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在平陈之后,因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乱。此后,他亦屡立战功。
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从并州改镇扬州,在镇守江南期间,为稳定叛变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他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开皇末年,因父母间矛盾爆发,他趁机而入争夺储位,并博得了文献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大业元年的东都营建以及对高句丽、三征吐谷浑,加之频繁战争及民力滥用,使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了隋朝覆亡。
在仁寿四年的七月,即登基为帝。在即位后的外交政策中,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高昌及突厥发动战争,但最终多数战争以失败告终。大业五年的亲征吐谷浑,以及第三次对高句丽的大规模战争,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而是导致了更大的财政压力和民众不满。
然而,大业六到七年代间,大量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如王薄起义、大宝通密诏起义等,这些事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动荡。这段时间内,不仅是国内形势吃紧,更是国际上的边疆防御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推行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转化为了通过考试来选择官员,从而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此外,他还修建东都洛阳,并开凿长堑拱卫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二百万人;开发各段运河,每次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农民三百多万人;修筑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人役死者过半,一共被征发扰动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而这些巨额支出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财政危机,最终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帝国的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