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之后,无论是王侯还是帝皇,对于自身陵墓都极为重视,其中不乏有几点原因。一是作为皇帝,身份极为尊贵,是天下第一人也是“代天受命”之人,再加上古代对来世的观点,死后修建皇陵,挑选风水宝地,来世还会富贵。现在史学家为了了解古代文明,除了古籍和史料的记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通过陵墓的陪葬品以及修建风格来了解历史。
到目前为止,各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都有被发现,即便是秦始皇的陵墓(不论世人所认为的真假秦始皇陵)也被史学家发现,却唯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有人觉得,元朝皇帝没有修建陵墓。不过中原水土养人,而后忽必烈定都北京,这些因素应该影响了元朝对祭祀习俗和葬礼形式的一系列变革。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查找史料最后得出可能的一个原因。一是在蒙古族文化背景下,由成吉思汗建立并统一蒙古族,没有以中原帝国自称,所以并没有受到中原礼仪的大量影响,也就没有修建与中原相同形式的大型石室金棺式地下宫穴,而是以传统游牧民族方式进行了安葬。另外,由于防盗、防扰等安全考虑,他们通常采取封闭式埋葬手段,使得这些坟冢在现代考古研究时难以被准确识别。
这种封闭式埋葬手段,与我们熟悉的地面建筑或地下宫穴大相径庭,更符合蒙古族传统游牧生活方式下的需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不仅可以避免物资耗费,而且能够保持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保证死者的安宁,让他们在祖国大地上得到平静休息。
《草木子》中的记载提到:“草木皆知其去而复返者,其义亦可知。”这说明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事物也有它存在意义和价值。而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留存至今的人类活动,如同一片遥远山川上的云雾一般,只能在我们的想象力中继续流转。这也许正如成吉思汗曾经说的那样:“我乃一人,我欲尽忠于我的国家。”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成吉思汗及其他元朝君主们选择了一种更加隐秘而简洁的手法,将自己安置于那广阔无垠、神秘莫测的地球之上。这也是为什么,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似乎仍然未能找到他们真正安息的地方。然而,每一次深入探究,都让我们更接近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痕迹——无论是显赫还是隐蔽。